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创新战略中的规划作为——以广州新黄埔战略为例│实践探索

2016-06-12 吕晓蓓 规划中国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吕晓蓓在“2015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项目编制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广州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开发区城市规划信息编研中心



本次交流将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背景,通过分析纽约“硅巷”现象背后的创新趋势和空间需求,反思政府在创新战略中应有的定位和作为,并会以《广州新黄埔战略》为例,分享我们对于创新空间规划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 背景:广州与创新

回顾2015年,创新是年度关键词。“创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国土、发改、科技、住建、商务部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意见》;另外各大城市也竞相出台了创新战略,比如深圳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提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回顾广州,创新能力的局限一直是制约广州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相比深圳,广州基础创新资源丰富,但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产品较少,而且创新经济的市场环境培育不足。广州为科教中心城市,省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主体以科研院校引领型创新为主,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且创新领域以文创和互联网为主,制造业创新较弱,专业性孵化器较少。




2015年,广州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创新成为广州的重要城市战略,而此项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就是黄埔区。


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鼓励大众创业


黄埔区是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GDP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一) ;也是广州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她集中了广州开发区、中新知识城、广州高新区、国际生物岛等等广州最重要的创新载体,而且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弥补了广州的短板。《广州新黄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黄埔发展成为广州创新产业的主引擎,并谋划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探索中国创新战略的 “广州模式”。





二 借鉴:都市区与创新


在全球新一轮的创新发展中,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园区向大都市回归的明显趋势,创新所依赖的基础资源和空间载体已悄然改变,大都市中高密度的人才、完善的公共服务、丰富的商业业态以及充足的投资来源成为了引发创新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规划分析研究了纽约大都市区近年来崛起的“硅巷”地区,试图寻找城市发展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联(以下有关纽约创新产业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城市未来研究中心”2012年5月发布的报告〈纽约:新兴科技城市〉)。


创新向大都市中心区的回归

• 2001-2011年,纽约初创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额的增速均属全美首位。

• 2012年超越波士顿,成为全美第二大的科技中心,仅次于硅谷。

• 硅巷与硅谷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过程,而是一种并行的新的发展趋势。



创新区位:科技园区VS中心城区

硅巷崛起的背后,是创新产业、创新环节和创新人才的变化。


在创新产业类型方面,硅巷呈现出由单纯高科技产业向纽约的传统优势产业回归的趋势。对比硅谷和硅巷的主导产业类型,硅谷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而硅巷则在包括数字媒体、电子商务、广告、时尚、金融等领域领先;而其中也呈现出创新环节的差异,即硅谷主要在源头技术创新,而硅巷则主要在末端应用创新。



从创新人才的类型来看,纽约也呈现出新的创新人才集聚趋势。


纽约“硅巷”的崛起

分析纽约“硅巷”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 片区有大量的loft spaces,很容易被改造成现代办公环境。比如:大型科技公司Google和Facebook等在该片区拥有大量办公空间;

• 靠近传统产业巨头,容易寻找客户、资金、合作;

• 得益于纽约城市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 政府与创新:“搭台”或“唱戏”?

从科技创新史来看,在“多业共生、多元组合、地域跨界”的模糊状态中,更容易诞生创新;混沌自由的“亚马逊丛林”比干净整洁的“城市绿地”更容易孕育创新——政府着手培育的创新往往呈现出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尴尬局面;相对于市场,政府对创新的预见永远落后一步。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在创新战略中应担当“搭台”而非“唱戏”的角色,即一方面主动捕捉并顺应市场的创新发展趋势和要求,因时制宜调整角色,弥补市场供应的失灵;另外,抓住创新基本单元核心人力资源对于生活服务的需求,将重点放在通过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的集聚上——而空间规划在此领域中应有作为。


四 城市与创新:培育与激发

从纽约的案例来看,政府对于创新的培育手段仍然要集中于满足人的需求,特别是可以落脚在人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上。因为相对而言,资本与企业是逐利的、流动的,而人却对城市空间城市社会有相对稳定、与生俱来的需求和情感,培育良好的城市空间平台,是政府吸引城市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纽约硅巷崛起的案例,可以找出一些城市空间与创新培育的基本线索。

• 创新产业的发展和进化也要符合城市生长的一般规律,背离了城市的基本法则,创新空间也必然失去活力,同时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动力。

• 创新空间是城市的片断,应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创新可以成为整合空间秩序的线索。

• 营造创新场所、构建城市生活,是城市创新空间能否具有活力的关键所在。






五 探索:规划与创新

城市中的创新空间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城市规划需要从政府的空间事权以及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两个角度寻找可撬动的创新资源。


本次新黄埔战略主要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引导黄埔的创新战略。


区域创新战略:链接市场和资源的能力

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使城市更紧密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中。也就是说当创新企业入驻城市后,不仅仅能够拥有现代的办公空间和便利的服务设施,更是进入了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以更便捷地与区域优质的创新企业和人才交流,从而拥有更多的商机与发展空间。


规划提出黄埔不仅是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引擎。因此应改变广州之前“背向”珠江东岸的态度,转向以都市区空间形态与创新中心功能面向东岸。通过强化黄埔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影响力,主动引领“穗莞深”世界级创新走廊。




城市创新战略:创新与城市的互动,资源的整合与关联

• 在城市层面,规划提出应整合原萝岗和黄埔两区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配套环境;原两区在人口数量与分布、用地规模与潜力、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差别大;

• 整合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原黄埔+原萝岗:1+1>2;

• 城市配套服务的互补、土地资源的腾挪、 产业结构的优化。



微观空间的创新战略:创新要素的空间梳理与整合

在微观层面规划提出应主动识别潜在的城市更新地区和产业转型地区,为城市创新和创业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支持。政府需要跳出创新基本单元既定的混搭和散搭现象,在抓住创新基本单元核心人力资源对于生活服务的需求的同时,结合布局特点,协调各类基本单元合理落实于特定的创新空间载体,引导不同创新载体在城市层面实现有序关联。






城市创新战略:交通贯通

城市创新战略:生态联通


城市创新战略:设施互融


针对创新环节差异,构建多样化的创新空间

• 初创环节:低成本创新社区、非正规办公空间

• 成长环节:专业化的专业园区

• 高端环节:规模化创新总部





中新知识城:高标准从容发展


旧工业区:植入创新园区,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


创新环境的改善VS创新成本提升




政府:资金支持和信息整合,保护低成本空间的供应

政府在创新空间培育中最容易出现的失误在于“夸张“的政府主导行为抬高了创新空间的成本,反而赶走了真正的创新元素,特别是那些最需要保护的科研类和初创型企业。从纽约、伦敦、深圳等案例中,政府都有意识地保存相对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





低成本创新空间——众创空间

黄埔战略也重点关注潜在的低成本创新空间,包括:

原两区交界的碎片化空间;

现状消极空间:如广州石化区域;

旧工业区:黄埔老城区内旧工业用地、西区到期工业用地;

特色空间:滨江船厂、生态空间边缘区域等等。



小尺度针灸式的城市更新,激活社区的创新空间

学习借鉴纽约、深圳等城市的经验,通过小尺度针灸式的城市更新,培育创新土壤。

政府与NGO合作,创新工业用地的更新政策,引导闲置空间改造为创新办公空间;建立信息平台和社交平台,为低价办公空间提供资金支持;从公共开放空间和慢行系统的营造为手段,促进衰落城区的更新发展,吸引创新人才回归都市地区。





结语:创新无所不在,规划迎接创新

创新是一种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思维范式,贯穿于整个经济体的基本线索,也可以是激发城市空间的基本元素;创新不限于发展阶段、创新不限于行业门类、创新不能单靠政府或市场、创新不倚靠单一类型空间、创新战略不限于规划层次或类型——创新最好的存在状态应该是“无所不在!”


空间规划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能够在不同层面助推城市的创新战略。

宏观层面——重视创新的集群效应、扩散效应;链接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区域的互联与互通;

中观层面——在城市培育创新,以创新改变城市;迎接创新需求、尊重城市规律;创新元素的发掘与梳理、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关联;

微观层面——注意保持创新空间“低成本、易交流、便利化、自由氛围”的基本特征,为更多创新元素提供自由发育的土壤。


空间规划要迎接创新时代,要了解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发现创新活动的空间端倪,认识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寻找创新活动的空间轨迹;更需要创新空间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努力配合社会的发展,创造出自由、宽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氛围,才能更有效地释放城市的创新空间资源。



致谢:

感谢中规院项目组成员和兄弟单位!

院项目主管:张 兵

分院项目主管:蔡 震

项目负责人:罗 彦

参加人员:刘昭、吕晓蓓、白皓文、孙婷、罗仁泽、邱凯付、樊德良、孙文勇、周游、徐培祎、赵连彦、周帷、叶芳芳、李鑫等 




作者简介


吕晓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吕晓蓓,1977年生,武汉大学硕士毕业,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城市规划系学习一年。近年参与并获奖的项目包括:《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番禺区石楼镇新农村工作报告》等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深圳市福田区城市更新发展规划》、《深圳市罗湖金三角地区空间资源整合策略研究及概念规划〉等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三等奖。此外负责或参与的项目还包括《成都市青白江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等等。近年来负责或参与的课题研究包括:《建设部城乡规划督察员政策研究》、《深圳市城市更新促进办法及深圳市“旧改”配套政策研究》、《建设部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研究》、《澳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引》等等。曾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参与编写《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规划》、《转型规划引领城市转型》等书籍。





CAUPD2015年度业务交流会视频已上传至http://www.china-up.com/video.php,欢迎浏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